“长五”成功送“长五”,第三步探月工程开始

人民网-科技频道
2024-04-20 19:56
1106
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在破晓中划出一道亮丽的金色弧线

北京,11月24日(赵竹青)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长征五号远程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燃,在黎明时分划出一道明亮的金色弧线。 经过2200多秒的飞行,嫦娥5号探月成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

最大组件在2020年发射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大推力低温液体运载火箭。 全长近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

据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配置,核心级直径5米,核心级绑定4个助推器,直径3.35米。核心级和助推器都使用无毒和无污染的推进剂,如液氢、液氧和煤油。 地球静止转移轨道(gto)承载能力高达14吨,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

由于核心级的直径比其他长征火箭的直径大,所以长征5号运载火箭被亲切地称为“胖五”,因为使用了液态氢和液态氧等低温推进剂,长征5号运载火箭也被称为“冰箭“。

由长征五号遥控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重8.2吨,是目前中国最重的探测器。 “嫦娥5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41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对运载火箭的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长征火箭家族中,只有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才能将如此重的载荷直接送入地球-月球转移轨道,这是对运载火箭能力的集中测试,也是中国航天能力的最好标志。” 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李明华介绍。

伴随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发射的“部件”也体现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和轨道设计的限制,发射是一个接近零的窗口。 远程五枚火箭的发射窗口只有50分钟。 一旦发射窗口时间无法执行,嫦娥5号的跑月计划将受到影响。

李东告诉记者,为保证火箭按时发射,开发团队采用了变方向,变滑翔时间的多轨发射方案,应用了“窄窗多轨”技术。 五个发射轨道被设计为50分钟的发射窗口,每个发射窗口对应10分钟的发射窗口。 在发射窗口期,可以通过软件根据发射时间自动选择发射轨道,提高了轨道切换效率,为长征五号火箭实现“零窗口”发射奠定了基础。

此外,作为一种大型低温火箭,长征五号火箭在发射日期的工作是众多而复杂的,任何环节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火箭发射时间的延迟,甚至错过发射窗口。 为确保发射日工作准确高效,开发团队在管理上也采取了创新方法,通过发射日流程精细化管理,发射前流程精细化再造,从流程,岗位和设施维度进行梳理和设计,将工作职责,工作要求与发射流程有机融合,形成项目可指导工作的详细表格和工作程序指令对发射当天的工作提供直接有效的指导。

“采用发射日流程精细化管理后,对发射日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工序都有明确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每个岗位做到什么时间,什么标准,消除什么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发射日工作效率,有效防止低级问题的发生。”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指挥员王珏介绍。

从“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

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火箭在许多重大航天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是开展深空探索,载人空间站建设和大型高轨卫星发射的主要火箭。 是中国从一个空间大国走向空间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享有“梦想之箭”的美誉“。

“十三五”期间,长征五号”火箭实现了从发展到第一次飞行,从实验到应用的许多飞跃,开辟了一条“大火箭”发展道路,帮助实现了探索宇宙浩瀚,发展航天工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想。

在2016年11月3日,经过10年的发展,长征五号火箭的第一次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突破了以大直径箭体结构设计,制造和试验为代表的12类247项关键技术和3类大型推力发动机,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我国火箭的能力已达到25吨,多项重要性能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22017年7月,长征5号姚明2火箭“输了”,908天后,开发团队用重量和眼泪运行,克服发动机的技术问题,2019年12月27日,长征5号,姚明3号火箭实现了“王者归来“。 到2020年,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每年发射三次,密度高。 在5月5日,长征5b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次飞行,载人空间站项目赢得了第一次战斗。 七月二十三日,长征五号远程4号火箭成功发射“天文一号”火星探测器,今天,长征五号远程5号火箭升空“嫦娥五号”精准进入轨道,为完成中华民族的“探月梦”做出新的贡献。

展望“十四五”,作为火箭实力代表,长征五号火箭将继续筑梦。 下一步,将为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设做出贡献。 根据规划,未来2-3年,中国将利用长征五号b型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空间站核心和测试模块,完成载人空间站主体建设。


评论区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