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硬核科学技术越来越抢眼(十三五·华夏回忆(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3-29 07:26
590
10月31日,国产大飞机C919在2020南昌飞行大会开幕式上进行动态展示。  周国强摄  “地球磁场倒转的时候,什么因素会诱发生物大灭绝?10年前一个冬夜,当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飘落时,突然

月31日,国内大型飞机c919在2020年南昌飞行大会开幕式上进行动态展示。 周国强(人民视野)

当地球磁场发生逆转时,哪些因素会导致灭绝? 10年前的一个冬夜,当我站在窗前看着雪花飘落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寻找的答案是火星上的。” 十年前,当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魏勇决定去德国研究火星时,许多人认为他是“疯子“。

当时,中国对火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魏勇说,只有他的导师万卫星坚定地支持他出去。

现在,老板凳已经变成了热板凳。 在2016年,“十三五”初期,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成立;2020年7月23日,天文1号探测器飞向太空,迈出了中国独立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深空探索着眼于当代,行星科学取决于未来。” 回首导师的支持和承诺,魏勇有情怀。 作为天文1号的首席科学家,万卫星在天文1号发射前因病去世。 但在他的身后,更多的海浪扑面而来。

月上九天,下五洋捉鳖。 “十三五”期间,中国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批“国家重型装备”相继——天空出现。” 嫦娥“玉兔”赴广汉,中国大型国产飞机翱翔,北斗卫星精准导航;在海洋“蛟龙”、“天鲲”各显神通,“奋斗者”万米深潜,“双龙探极”助力科学考试......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对科技进步的贡献从55.3%上升到59.5%,全球为13一个经济体在创新方面排名第14位。 创新正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志伟一直坚持“711”的生活方式——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 长期从事免疫和传染病领域的基础研究,近年来在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分子组装和适应性免疫机制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的成果。

“做基础研究需要很长时间,坐在板凳上也需要很长时间。 但我国许多“穿颈”技术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科学。 现在中国科学家有了更好的资源和条件,可以静心探索,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原创的成果,为世界,为人类所用。” 黄志伟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近五年,我国基础研究投资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长16.9。 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的比例首次达到6。

十三五期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体,克隆猴子等重大创新在中国崭露头角;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高引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一。。。

2020年5月27日,中国2020年珠穆朗玛峰海拔测量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一直关注“无腿战士”的过程的夏博宇特别激动。 “使用我们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和5g技术来进行这次峰会测量是令人兴奋的!” 夏博宇说道。

四十五年前,夏和他的队友在珠穆朗玛峰的北坡上迈出了“第二步国梯”,为世界登顶珠穆朗玛峰的通道。 今天,中国科技“十三五”期间的核心成果是建设更多“中国梯子”登上世界之巅——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建成并开放,世界可以享受中国北斗高质量的导航、定位和定时服务;嫦娥5号飞往月球进行无人采样,已被许多外国科学家和航天机构提出,希望利用中国获得的月球样品进行研究;国内大型飞机c919飞向天空,国内外客户28家;500米球形射电望远镜(fast)即将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开放,作为天文学的“世界之眼


评论区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