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不做“流量寡头”

虎嗅网
2024-04-30 03:11
113
原标题:张小龙不做“流量寡头” 微信最近严峻封杀新世相在冤家圈做的内容分销活动,缘由是什么?由于微信担忧这种分销方式有传销嫌疑,以防本人受拖累?还是微信以为这种病毒式传达招致用户冤家圈体验变差?能够都有,不过我觉得这都是主要缘由,基本缘由是新世相这种方式应战了微信的信条,去中心化。 张小龙的演讲和采访不多,但简直每次都会强调,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中心理念,也是微信产品运营的中心理念。 大局部人对

原标题:张小龙不做“流量寡头”

微信最近严峻封杀新世相在冤家圈做的内容分销活动,缘由是什么?由于微信担忧这种分销方式有传销嫌疑,以防本人受拖累?还是微信以为这种病毒式传达招致用户冤家圈体验变差?能够都有,不过我觉得这都是主要缘由,基本缘由是新世相这种方式应战了微信的信条,去中心化。

张小龙的演讲和采访不多,但简直每次都会强调,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中心理念,也是微信产品运营的中心理念。

大局部人对这种话曾经处于僵化了解的阶段,不会细揣摩,尤其是“去中心化”四个字仿佛曾经被用滥,没什么好解释的。但张小龙在某次采访中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入:“任何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把流量翻云覆雨化的运作与互联网肉体都是南辕北辙的(新世相的做法不只是流量翻云覆雨,营销手腕也可谓翻云覆雨,微信焉能不封杀?)。”

假如说这句话的阐释还只是停留在互联网层面,那么张小龙还有一句话让我疑心他很有能够是一个通晓政治哲学的产品经理,他说:“我不做垂直性的极权性的流量分发,而是联邦制的一概对等。”

这里用了两个词,“极权”和“联邦制”。

关于张小龙这种简直不承受采访,地下表达相当慎重的人的来说,这两个词不是偶尔呈现的,虽然它呈现在阐释产品理念的互联网语境里,但依然可以看出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政治哲学”的考虑——假设流量好像虚拟世界的动力和土地的话,微信实践上就是一个虚拟帝国,微信生态圈下衍生出了各种阶级和利益集团——而张小龙说他支持极权,倡议联邦制。

从这个角度看,微信的很多行为面前是一以贯之的“政治哲学”。

2015年开端,各大巨头眼红微信订阅号的流量,纷繁砸钱掀起流量和平,各种补贴和手腕层出不穷。三年上去,微信订阅号流量占互联网总盘子比确实绝对下降,微信公号也遭到过不少诟病,但是微信订阅号的根本形状实践上一直没有发作基本性变化。

微信订阅号确实面临着一些成绩,比方头部号占据垄断霸权,内容僵化,小众号的优质内容难以失掉出现,以致于不少新进场优质内容创作者分开微信订阅号,用户面对庞大公号,难以判别优质内容,订阅号翻开率走低。

2017年,有一段工夫,很多人对微信订阅号的相似成绩提出批判,不过,批判是容易的,但是处理方法呢?很多提出来,比方能否添加算法引荐、能否给订阅号停止排名、能否专门设立一个界面停止内容分发等。去年下半年,张小龙自己也在微信年度地下演讲中对订阅号成绩提出一些考虑。但是,回过头看,微信订阅号大幅改造的推进很少,停顿也很慢。

为什么?由于简直一切的改造实践上都是“中心化”改造,要把“去中心化”的微信订阅号重新拉回到传统的产品端控制的“中心化”形态。有各种建议说微信订阅号应该学习昔日头条,应该学习知乎,或许应该学习微博。实践上,这三家虽然有去中心化的局部,但无论是用户导向的算法引荐,还是编辑主导的内容分发,其本质都是由作为控制主体的流量寡头掌控内容和流量,是“极权制度”,而不是小国寡民、去权利中心的“联邦制”。

中国互联网开展至今,自门户时代以来,中心化依然是相对的主流,但简直一切的创新迭代都是在不时参加去中心化的基因。博客绝对门户和BBS愈加去中心化,但博客还是有权利中心,它依赖门户网站的入口,有主页面的导读引荐,有编辑分发。有人说大众号不就是新方式的团体博客吗?内容消费者这边区别不是很大,关键在平台端,博客和大众号依然有实质不同。挪动互联网时代的微博、昔日头条以及知乎,也在某种水平上引入去中心化的局部,但主体依然是中心化的。

在简直一切互联网内容产品里,我以为真正做到去中心化的就只要两家,微信订阅号和豆瓣。

我不断觉得豆瓣开创人阿北和张小龙假如看法,该当会引为知己。实践上,豆瓣是更早的先驱。不容易的是,豆瓣也坚持得更久,毕竟豆瓣面前没有企鹅帝国。在豆瓣上,简直没有任何广告和内容推送,完全尊重每个用户的爱好、兴味,喜欢的书、电影、碟,本人自行标志就好,有喜欢的友邻,本人勾搭就好,所谓豆瓣达人也简直都是自发构成的,豆瓣在面前的推手作用不大。

很多人都觉得,豆瓣是一个没有侵略性的佛系产品,就是由于它彻底贯彻了这种“去中心化”理念。豆瓣有着比拟可怕的自律,简直很少运用平台方看得见的手,它很少push、干预用户,也很少运用眼花纷乱的做大流量收割流量的运营手腕。

说到佛系产品以及豆瓣式的自由、自在,微信公号和豆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和那种强控制、中心化的产品构成基本的区别。假如往张小龙的政治哲学角度去靠,我以为,去中心化的产品实质上就是回归互联网的初心——互联网的IP协议就是希望建立一个自在对等的虚拟世界——本质上就是对抗那些安插在我们头上干预自在、自发次序的“权利”,在互联世界里,这种权柄的一切者就是平台方。

假如以理想社会的政管理念比照,去中心化可以类比为自在市场、社会自发次序以及被限制的政府(中心)权利,而中心化意味着强政府以及政府控制下的市场、社会次序。

从功利角度动身,“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哪一种更好,很难讲。

昔日头条是“中心化”的典型代表,经过算法引荐经过大V运作不时收割流量。昔日头条的流量经常大到可怕,但这种流量是看得见的手推到前台形成的,跟订阅号和豆瓣这种用户自发去寻觅构成的流量有实质差异。当然,投放广告和看重流量的商家也许不会思索得那么多,在他们轻松尝到过昔日头条动辄百万+、千万+的流量当前,微信公号的十万+几乎不算什么。

但从价值角度动身,我(也只能代表我)以为微信订阅号和豆瓣才是真正有互联网肉体的产品,也是我团体很享用的中央。我只会闲来没事儿刷公号、泡豆瓣儿,很少没事儿去昔日头条、微博。我以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最大的奉献是改动了人类言论、传达、政治的传统范式。

在互联网呈现之前,一切的传统媒体都是中心化的,哪怕是一个大学的校园媒体,这种中心化面前都是一个个政治社会主体。

在传统媒体时代,每个小中心都听从最高中心,构成一种金字塔式的极权的中心化传达链条,这种传统形式实践上会招致言论、传达和议题的高度中心化,往往这种中心化意味着两点,第一是中心议题的保守化,第二是其他议题的边缘化。虽然门户网站、博客到前面微博、客户端总体依然是中心化的,但相比拟传统媒体,依然减弱了好几个level。

最初,还有一个风趣的现实,那就是,真正去中心化的平台其实反倒更有柔性,更容易生活上去。

强中心化才意味着风险,比方昔日头条的算法、引荐机制自然具有强中心化特征,加以平台的运作,这种方式必定带来流量的几何级的扩张传达,流量是有了,但流量承载的内容就会带有强侵略性,所以,昔日头条这种方式一定会被遏制(曾经吃过甜头了)。毕竟,我们以后只能有一个中心,某些话题上,或答应以让你这个平台成为中心,但有些话题,你站在中心其实就是站在火炉中心。

张小龙的哲学就是,不做极权主义的流量寡头。

微信订阅号的流量当然大,但是都是是自然次序下自发构成的,它不引入第三方引荐、不停止强干涉、不停止流量运作,这确实降低了微信订阅号的传达才能,压制了微信的能量,但这恐怕正是微信平台乐见其成的——作为中国最大最优质的内容消费平台,微信订阅号上线五六年来很少冒犯监管红线,很少出严重事故(豆瓣也是如此),跟张小龙的这种战略有莫大关系,这反倒呵护了微信订阅号作者的创作环境,最少依然保管了一大块自在创作的自由园地。


评论区
登录 发表评论